中藥的起源和歷代中藥學的發展
我國醫藥的產生和發展,是自從有人類社會初期就開始的;人們於大自然中;為求生存逐漸創造了原始的醫藥。最初,在尋找食物中,因不知道哪些可吃?哪些有毒不可吃?在經過許多人的反覆嚐試各種植物、動物或礦物中,才發現有些吃後發生頭暈、嘔吐、腹瀉、甚至昏迷、死亡等現象;也有發現有某病痛的人,吃了某種植物或動物後,可以消除病痛;這些經驗的日積月累,就逐漸認識哪些可食用、哪些可治病,就逐漸累積了對這些動植物的識別能力,這就是中藥的起源。懷南子、修務訓記載『神農‧‧嘗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之所避就。當此之時,一日而遇七十毒』,這當然只是傳說,研究歷史可知,這不是一個人能在一天內所做,而是指眾多的人們,經過長年歲月的經驗而所得,以神農為嚐百草的代表人物;可以說,中藥的起源不是一朝一夕所成,而是人們先在無意中遇毒或治好病,繼而有意識地去尋找或發現,逐漸地從零星的、分散的經驗中,進而認識了一些藥物和用藥知識,更進而建立出一套理論,後來又出現專門傳授藥物知識的本草著作;這也是最早的中藥學的形成。由於認識和應用的藥物中,植物藥材占大多數,所以我國古代藥學叫『本草學』;本草學著作和文獻很豐富,本草典籍中記載已有三千種以上,長期以來,中藥之應用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,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所用,藥物絕大多數是來源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,所以把它稱作『本草』。
對藥物的記載有正名、別名、產地、性味、功能、主治、採收、加工、貯藏等。還概括論述了藥物四氣、五味、毒性、七情配伍、組方原則等基本理論和用藥方法及丸、夋、膏、酒等多種劑型。書中所載藥物大多切合實用,現仍習用,如用大黃瀉下,麻黃定喘,當歸調經,黃連治痢,常山截瘧等等。神農本草經是從遠古至漢代幾千年間藥學發展的成果,為中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,是我國最早的珍貴藥學文獻。
|